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你能用行動解決問題,這世界就會讓你繼續好好活著。」-廢墟青年行動誌

圖片
(用七天做完的一個實驗) 「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 今天,恰巧看到了這段《見樹又見林》的內容簡介。對於社會學的期待──在社會中互動、觀察、思考後,找出自己是誰──我極有共鳴。 高二的時候,我因為聽了范雲老師的演講,開始接觸社會學的思維,進而開始喜歡上這個充滿溫度的學門,自己去圖書館抱了這本社會學入門書《見樹又見林》來讀,讀著讀著,把書摘與內文抄了一遍又一遍,好似透過抄寫,能夠讓我重新再慢慢思考過這些語句背後的溫言提醒。 於是我高二便立下志願,我想考社會學系,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但在我立下志願的那一刻,我同時也覺得我人生完蛋了。 「溫暖是一種工作膩?誰要付錢讓我溫暖地活著?我人生一定會在我大學畢業後立刻失業完蛋。」 前陣子,每天來點負能量的創辦人育聖送了我一本 他的書 ,書中寫了一句送我的話,大概也跟我當年預見的煩惱不謀而合。 「你這麼善良,一定過得很辛苦吧。」──鍵人林育聖。 無論如何,感性遠大於理性的我最終還是去唸了社會系,沉浸在學科的關懷之中,我知道我很喜歡那個溫暖的自己(儘管我還是覺得我有一天會餓死)。 畢業以後,又因為同樣的感性,選擇留下來把城市浪人當成創業。16歲到26歲,關於溫暖那部分的自己一直沒有變過。 然而,我漸漸找到方式讓自己活下來了。我常常開玩笑,明明每次我演講很少講些太功能性的事情,多半是分享一些我的感受、我的感動、我的覺察,卻總有人在聽完演講後,激動落淚或是跑來抱我,大家真是奇怪。 但其實我才是最震撼的人啊。 我慢慢發現,在這社會當中,如果你能滿足他人需要,你會被社會以某種型態支持住,因為這個社會需要你,所以社會不會讓你倒下(當然,過程中需要解決問題、展現專業、努力、態度這些人人都懂的道理我就不說了)。 溫柔,讓我想要解決別人的問題。 專業,讓我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你能用行動解決問題,這世界就會讓你繼續好好活著。」 16歲的我想當個溫暖的人。 26歲的我想當個專業又溫暖的人。 也是這樣的自己,才有了這次廢墟青年的計畫。

25歲的生活教會我的事

圖片
22歲大學畢業,若是再多讀點書,剛滿26歲的我也準備拿到第二個學士學位了吧。 若問我25歲教會了我哪些事?這些畫面,或許就能呈現那些學習的過程。 1. 「記得你現在不在你的舒適圈了,勇敢一點做你自己。」 一個人隻身去澳洲的第一天,我跟我借住的沙發主聊起當天的行程。他告訴我家裡附近就有一座沙灘,很美、很安靜,他建議我一個人去曬曬太陽。 我告訴他,我沒有帶泳衣。他說那就去買件比基尼吧。我尷尬地笑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買過及穿過比基尼,而且我身材不好也應該不太適合吧。 他很震驚地看著我,然後告訴我這段話。 「你如果從來沒有穿過,又怎麼知道你自己不適合呢?如果你不喜歡穿,那就別穿。但如果你想嘗試,你為什麼要考量別人的眼光而讓自己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了呢?」 (後來我就真的去買比基尼穿了) 2. 關於追求穩定的人生 前陣子,我與一位從大學到博士班都讀哈佛的學術菁英見面,他告訴我他並不是因為渴望成功才讓他在學業環境中可以生存,他只是太害怕失敗,所以不得不想盡辦法成功。外在穩定,起源於內在的不穩定。太害怕成績很差,所以想盡辦法讓自己成績好;太害怕讀很差的學校以後會沒有前途,所以想盡辦法擠進名校。看似穩定往成功之路邁進的他,卻始終很焦慮,焦慮著自己的不完美、缺陷,卻好似沒有什麼解決方法。 後來,我又遇到一位智商超過140以上的天才音樂家,精通十種語言的他,卻從沒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他不願意被任何人、合約、期待綁住。於是過去的六年裡,他不斷地旅居在各式各樣的人家中,有時候幫人照顧動物,有時候煮菜換宿。不斷旅居的他,也從沒有穩定的伴侶關係。他說他很為自己的孤獨感到驕傲。他太了解自己,只有不斷旅居,他才會真正感到自在。他的不穩定,其實是一種很穩定的選擇。 (後來我發現我的生活好似他們兩人的綜合) 3. 待在怕得要死卻沒人能救自己的地方 過去一年參加數場國際會議,說老實話,我英文真的不太好。天生對語言沒有熱情,學起台語花了幾年卻都不輪轉,屢次挑戰外語,更是一次次以放棄收場。幾次到國際會議,大量的茶聚交流時間,面對的都是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及成功企業家。僅足夠做日常交流對話的語言能力,讓我在演講、交流、受訪時其實經常面對聽不懂對方說什麼,或是自己沒辦法如說中文時吸引對方注意力的困境。 一個人去

「我上富比士雜誌了」2017年城市浪人獲富比士頒傑出社會創業家

圖片
這週,得知自己獲得2017年 富比世亞洲三十歲以下傑出社會創業家 (2017 Forbes 30 under 30 Asia)的獎項,剛好今年全球的30under30聚會決定辦在馬尼拉。這不禁讓我想起前兩周,我與朋友第一次到馬尼拉旅行的故事。  馬尼拉非觀光熱點,貧富差距極為嚴重的首都總是伴隨著非常惡劣的治安與環境,大部分人聽到我要去馬尼拉自助旅行,總是忍不住想勸退。卻沒想到,我不只去馬尼拉,我更跟當地的非營利組織一起去了馬尼拉的貧民窟體驗當地生活,並且與當地組織聊聊做貧民窟服務的起源與困境。  已經頗為習慣我總是東闖西跑的爸媽,聽到我要去馬尼拉的貧民窟,其實沒有很驚訝。但是他們與我分享,如果換成他們自己要去旅行,他們不會選擇馬尼拉,也不會選擇貧民窟。  他們問,我為什麼要讓自己走入髒亂與不安全的環境?更進一步問,如果去參與了,卻發現自己解決不了問題的罪惡感與愧疚感不是讓人很不舒服嗎?  於是,我說起我在馬尼拉貧民窟看見的人事物。  Smokey Tour是馬尼拉當地的非營利組織,2014年由荷蘭人Juliette Kwee發起,她透過訓練貧民窟當地居民,讓居民的生活經驗與背景知識帶領外地人認識另外一種面向的馬尼拉,打開外地人的視野。同時,這樣的體驗服務收費(約570元台幣/2小時/1人)也成了支持Smokey Tour在貧民窟繼續做診所服務、教育服務的資金來源之一。  那天一如菲律賓的日常,很熱。婦女S是我那天的領隊,她與我們約在貧民窟外的一個麥當勞見面。她說Smokey Tour的Tour之所以在設計上被放上刪除線,是因為他們的服務經常被認為是觀光,而事實上,他們認為「體驗」更能取代「觀光」去描述他們的服務。體驗,是讓人們用行動參與,去理解一個新的社群與生活方式。  在貧民窟中,S熟門熟路地帶著我們穿梭在海濱與木板房之間極為狹窄的小徑中,她邊走邊說著貧民窟的生活。在那,約莫有整個台北市的人口都住在裡頭。她說著介紹,我有時候因為菲律賓的英文口音而走了神。卻在轉角看見一個多拉A夢中常出現的水泥管而眼睛一亮,裡頭真的有人在休息。噢不,再認真一看,那人就住在水泥管裡。幾乎沒有家當,瘦得大約只剩下30公斤的成人婦女就癱坐在那邊,直直盯著我看。我看著她,勉強地揮揮手打招呼,給她了一個微笑。

「對女孩更友善」美國十分流行的人性化交友軟體:Coffee Meets Bagel使用心得

圖片
我過去曾用過很多款交友軟體,舉凡Skout、Bee Talk、Tinder、Couchsurfing、微信、Dcard、Goodnight、Paktor...。沒想到前陣子才在臉書上寫了一篇關於Tinder的使用心得,就發現另外一個更有趣的交友軟體-Coffee Meets Bagel(CMB),還意外有了一些奇特的合作機會,以下幫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過去這一週的使用心得。 讓你更容易寫出吸引人的自我介紹 除去型態比較特別的Couchsurfing、Goodnight(下次再介紹給大家),大部分的交友軟體都是靠個人資料媒和來開啟深度聊天,因此個人資料的設計與媒和系統就變成能不能順利找到優質好朋友的關鍵設計了。 大部分的交友軟體很容易讓人感到無聊、不安全。不少App都會用「興趣」欄位來當做人們認識的介紹內容。然而多刷幾篇個人檔案,就很容易發現在某些軟體上,總是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興趣,從看電影、聽音樂、打球到旅行,真的很難讓人產生認識的動機啊(雖然這跟很多人不會自我介紹有關)...。 而這次要幫大家介紹的CMB很有趣,原因是它在讓你設定自己的資料時,就會用些聰明的小提示讓你記得寫下真正你生命中有趣的事情,而非那些無聊、抽象、普遍的內容。 光是看Coffee Meets Bagel上的範例,就讓我覺得輸人不輸陣,一定要想些有趣的事情來填啊!此外,它也會讓你填寫你希望在媒和成功之後,由系統自動發送給對方的一些關於你的延伸介紹,避免剛開始媒和超容易出現-因為不知道說什麼而產生的冷場、尷尬與無言。 我的破冰話題應該可以寫出一百項吧!哈哈!它應該是隨機跳出其中一個給配對成功的對方看!結果我寫了這個之後,大家都問我是出什麼書~有機會順便賣個書嗎?lol 用小遊戲幫你找到最吸引人的大頭照 有了有趣的介紹之後,要上傳什麼大頭照總是關鍵。在沒有太多資訊的情況下,「個人照片」的選擇在交友軟體中成了無法避免的影響配對成功機率的關鍵之一(這部份我很喜歡逛Couchsurfing的個人照片,總是能看到大家各地旅行的瘋狂照片,光看照片就能了解一個人是不是個熱愛冒險的人!)。 在Coffee Meets Bagel上,上傳照片沒有什麼特別的功能差異,一個人約可以上傳9張照片,大概也夠

謝謝憂鬱的你救了我-關於憂鬱症的學習

圖片
原來,來自憂鬱症的溫柔能救命。 我在一次演講中說了關於E的故事。 在我心中,E是一名很幽默的男生,他的幽默從不來自於低級的嘲笑,而是來自於對於人與文化的敏感度。他也很聰明,他總能在各種不同族群之間,用有趣的對比讓大家發現一些很少人意識到的盲點,也是因為這點,讓我非常喜歡和他深談。 ( 圖片來源 ) 然而認識他沒多久後,我終於在一次對話中得知他其實長期患有憂鬱症,只是病症時好時壞,很多人並不知道他一直因憂鬱症而困擾,漸漸地,他也不太與過去的朋友來往,我則成了他少數的好朋友。 與他聊了很多過去的生命故事,知道他父親早逝,從小他就必須到處打工養家,比其他人都早熟的他,童年生活對他來說非常是短暫而珍貴的時光。從沒有機會上大學的他,後來因緣際會成為非常有名的外商公司經理,年薪破數百萬。然而,在光鮮亮麗的翻轉人生下,他一直缺乏自信、親密關係也頻頻受挫,讓他最終,實在無法控制住心裡的恐懼、自卑、無力感,憂鬱症真正發作。 病症輕微的時候,他會突然性地暴飲暴食,或是開始酗酒。嚴重的時候,他則會一個人待在床上,怎麼樣都下不了床,睡覺前總是得靠安眠藥才能入眠。 然而,特別的是,當我有次與E分享了我自己生命中的挫折時,我說起我覺得自己沒有用、常常感到自責的習慣,他卻毫不猶豫地告訴我,其實我從來不是自己描述的那樣,他帶著我重新反思了一遍自己曾經做過的事,發掘我自己一直以來的天賦與能力。是他讓我發現原來我很有用、很有價值。或許是那些來自憂鬱的傾向,讓他更能看見別人身上的美好,以及他自己身上的缺陷。而那樣溫柔的眼光,把我從挫折崩潰自我放棄的邊緣救回。 是E讓我相信幸福的自己也能把生活過得好好的。在E對抗憂鬱症的路上,我不知道我能為他做些什麼,但是我始終很感謝他。 演講結束後,一名留著俐落短髮的女孩走到我身邊,想跟我聊幾句。我與她走到會場邊,她說在演講中聽到E的故事,她覺得好像有些部分的自己被理解了。 她也是一名曾經患有憂鬱症的女孩,在憂鬱症發作的時候,身邊有好多朋友總是希望她不要那麼負面看待身邊的一切,但是她知道她真的做不到,難過的時候,她總是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心情依舊無法控制地低落。很痛苦,很不好受。她知道身邊的人很期待她變好,可是她做不到,無法讓身邊的人放心又讓她更焦慮、更痛苦、更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被愛。 於是,那天我便把我心中還沒來得及跟E說的話,告訴了那名短髮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