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手高卻不被認同?你所不知道的台大病

豐富履歷卻找不到人賞識?你可能患了台大病!


有一名同學在他大學畢業的時候,拿著一張填得密密麻麻的履歷很困惑地找上我,或許是覺得我申請的計畫也不少,應該是個適合讓他吐苦水的對象。

「我不懂為什麼我申請很多培育計畫都上不了?不管是培訓學程、國際人才培育計畫或是校外的菁英交流計畫,我都準備了很豐富的履歷資料,卻總是沒辦法通過申請。其他競爭者到底都有什麼樣的恐怖履歷?又或許會不會是評審團其實不夠公平?還是你覺得是他們有眼不識泰山啊?」

擁有比別人豐富的履歷,卻不受錄用,那無疑是對於一個人自尊的狠狠打擊,於是抱怨競爭者不足以洩憤,還得好好抱怨一下評審團。會想和他聊一聊,是因為他和我一樣都是台大生(只是我畢業了)。而他的經驗,讓我想起上次聽創業前輩談起的──「台大病」(廣義來說是名校病)。

名校病的病徵包括擁有豐富多元的頭銜,曾參與各種不同的組織、計畫、課程、培育等活動,因此對自己的履歷給予高度評價,但卻缺乏對於自我能力的實質認知、不珍惜手上資源、不擅長創造資源、不容易專注並長期投入某一領域。其中,台大便是患病比率較高的學校。

台大生往往都有很類似的經驗,我指的是──「豐富的履歷」。乍看之下這並不是壞事,但有時候卻是台大病的重要病癥。

自從多元入學在台開始推廣,企業也開始尋找學科成績以外的評鑑項目,「能力」與「經驗」越來越被重視。不論申請大學還是任何計畫,個人履歷都是必需品。這時候,我們開始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個人履歷變得精采豐富、引人入勝?面對這個問題,不知道是誰開始,創造了「洗履歷」的概念。

台灣大學身處台北市晶華地段,鄰近的大專院校非常多,免費的校內外資源隨手可拾。我們擔心的是,不是要搭多久的車去聽一場付費演講,而是今天晚上有場免費的音樂會、同時有一場大師雲集的講壇,還有好幾堂免費的技能培訓課程,我們滑著臉書活動頁面,恨不得自己有五個分身,能去完今晚所有的活動場次。

同時間,一路走來,台灣大學的學生也是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最被看好、賦予最多期待的一群學生,所以在求學過程中,許多培訓是自己找上我們,希望我們參加科展、海外交流計畫,為班級、學校爭取榮譽。就算沒有學校賦予的培訓機會,我們往往有一對很願意並且有能力投資我們的父母,因此我們才能說得出「我在紐約讀過書(語言學校)」、「我在澳洲工作過(打工)」、「我彈過二十年鋼琴(課)」的話。履歷甚至不需要洗,可以寫上履歷的經驗就已經充盈我們生活每一天。

同時間,我們也盡可能參加最多的社團,盡可能在每個部門中爭取一個職位,盡可能修習最多的培訓,盡可能讓我們在寫履歷的時候,能夠有源源不絕的引用資料與證書。

但這一份履歷,卻成了這位同學手上的那一份履歷,常常不好用。而我們看著豐富的履歷,倍感困惑,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同樣兩份豐富的履歷,為什麼有的履歷被認為傑出的典範,有些履歷卻被認為是「洗履歷」的結果?

洗履歷的人,往往專注的是「行數」與「證書」,而不是「內容」。他們所選擇做的生活選擇,是為了讓履歷可以寫得更長。一整份履歷瀏覽過去,看起來更像編年體的流水帳,而不是像一個「有想法、準備好的人」。

為什麼如此?因為只專注於「行數」與「證書」的生活選擇容易多了,我們不需要認真思考每一件生活選擇的意義。只要參與,就有證明,就有寫上履歷的權利。「我只要參與就好,不需要想太多為什麼要參與,更不一定要創造太多貢獻。」很可惜,連你都不知道你履歷上的每一條項目有何意義,組織又怎麼會知道呢?而如果連你都不知道你有什麼貢獻,組織又如何知道你的價值在哪?如果組織看完整份履歷仍不知道你到底是「何方神聖」,又怎麼會找你加入呢?

於是,這群蜻蜓點水地在十個社團中時有時無存在的社員、在每一堂培訓課中如同幽靈般存在的學生、選上部長後就消失不見的活動負責人,不僅浪費了這些珍貴的資源,更浪費了自己的「履歷表」,他們沒有給自己的履歷一個機會,寫下他們真正能發揮所長的項目。

要開始檢視自己的履歷是否有用,這些是組織或許多培育計畫在觀察履歷中非常重視的項目:

l   你是否曾經回饋栽培自己的組織,為它創造貢獻?
(組織os:我才不想找一個人進來學了許多東西後,就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的人)

l   在你多元的生活經驗中,有什麼樣的能力是不斷展現且精進的?
(組織os:我才不想找一個什麼都不會,只懂得不斷轉換領域找新機會的人加入)

l   你是否不只是「使用」別人創造的資源,更能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創造資源?
(組織os:我的資源很有限,我想找一個能最大化資源價值的人進來有效發揮)

l   你每一段生命經驗給自己帶來了什麼重要的價值,而彼此之間是否有邏輯關連?
(組織os:我想找一個清楚自己為什麼選擇的人,而不是迷茫的參與我計畫的人)

l   你的履歷是否有造假或誇大的可能?網路上是否找得到其他佐證你經驗的資料?
(組織os:造假只要打幾個字就做得到,但你到底有多厲害,隨便打幾通電話、google幾個關鍵字就可以知道了)



無論是對於培育計畫、企業,或是其他菁英交流組織來說,他們需要的人才是能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造更大使用效益的人;他們也需要能在接受組織培育後,懂得飲水思源,願意間負責任回饋組織、回饋他人的人;他們更需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對於組織的重要性在哪的人。總而言之,他們需要一份有邏輯且具有想像空間的個人履歷,每一項經歷都要能幫助組織想像你這個人的獨特性、重要性與可能創造之貢獻。


拿出你的個人履歷,試著用組織的角度思考,手上的「豐富履歷」是否可以回答這些問題吧!如果不,是否該重新思考我們過去所做的人生規劃已經患上名校病的傾向?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外非常流行的影子實習,不是要你變成別人的陰影,那究竟是什麼

「對女孩更友善」美國十分流行的人性化交友軟體:Coffee Meets Bagel使用心得

我在北一女中學著當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