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去運動?」「她應該是因為失戀吧」-談承諾與啟示

你是不是因為失戀太難過才開始運動?

自從下定決心開始每天運動後,周遭很多人似乎都注意到了這件事情,然後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往往都是──你到底怎麼辦到的?

熟的、不熟的、新認識的朋友,開始談論我的方式變成是:「那女生天天都去運動耶!」對於聽到這樣的驚呼,往往都讓我有些不知所措,但從中,我得到三個啟示。

第一個啟示是──原來每天運動對是這麼難以想像的一件事情。
第二個啟示是──原來要做到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是如此輕易。
第三個啟示是──原來我已開始追求「過程」而非「結果」了。

還有人問過我,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才下定決心要減肥運動。我聽到之後真是哭笑不得,原來大家對於女生突然開始運動的印象常是因為感情打擊(就像是剪頭髮?)。

我並不是因為失戀、也不是因為被嘲笑、更不是因為想交男朋友所以開始減肥。這因果關係完全不對呀。

我是因為想完成對自己的承諾,所以運動,才順道控制飲食找健康,減肥只是這串因果關係下的副產品。因此,我控制飲食,並不是節食,而是試著吃得更均衡、少吃真的沒什麼營養價值的食物。我不吃那些詭異的藥或貼奇怪的膠布,一是我沒錢,二是我又不急著要兩天內瘦下來變成紙片人,何必冒生命危險去嘗試你不曉得效果的奇異偏方。很多人也會不斷問我,你究竟瘦了幾公斤。老實說,我體重好像根本沒啥變。一是減脂真的不容易,我現在還剛開始兩個月,一切都才剛起步而已。二是我對於減脂很有信心,畢竟運動一輩子,若方向沒有問題,那就算走得再怎麼慢,總是會越來越往目標接近的吧。

又自豪又羞愧的逃避達人

常常覺得自己是個膽小的傢伙,不敢冒險、不敢挑戰自己的弱點。明明就看到弱點長在那,卻一直假裝沒看到、或是繞道而行。久而久之,練就了一種逃避的專長。你沒有看錯,逃避也可以成為一種專長。比如想出一百個不去運動的理由,比如找出一百種不唸英文也能成功的理由(跟我熟一點的人都知道,我曾經立志要寫出一本書「教你如何不會英文也能當個成功的女CEO」)。

運動是一個例子,而英文則是另外一個例子。


記得大二的時候,我曾經拿到安石行銷的實習面試機會,接到電話時我很開心,因為毫無行銷商管背景的我居然被他們肯定了,接著,人資通知我說因為老闆是外國人,所以當天是英文面試。聽到的當下我唯唯諾諾地回應了幾句,掛掉電話以後,我腦中一片空白。當時的男朋友勸我應該要去試試看,甚至他可以幫我模擬英文口試。我理性上完全知道頂多失敗就沒拿到實習機會而已,感性上卻害怕到讓我在餐廳裡就只因不想去面試而崩潰大哭。那時候,英文真的是我的罩門,我無法接受我可能一句話都講不出來的想像,於是,我決定連想都不想、試都不試地放棄這個機會。最後,我沒有去面試。

真正跟我熟悉的人也會知道,我一直都是很害怕英文的人。小時候被送去全英文補習班,補習班留給我的唯一印象是「一群幼稚園小朋友都是你的學長學姊,而他們在你因為不會英文想用中文問問題的時候,會整群人指著你大笑:『Do not speak Chinese.』」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開始選擇逃避。

到了國中,導師是英文老師,她在考基測前告訴我,她非常擔心我的英文,因為我很有可能因為這一科就上不了北一女中(那時候,英文因為相對其科目簡單,英文必須滿分才有上第一志願的機會)。最後,在努力K書的情況下我英文拿了滿分。但是我還是不喜歡英文,當考完基測的瞬間,英文又被我拋在遠遠的生活世界之外。

印象很深刻,當我進入北一女中的第一天,開學考的英文考卷上我能看懂的英文不到三成。最後,一張滿分一百的考卷我好像拿了四十幾分吧。發考卷那天,我才知道那張對我來說跟天書一樣的英文,在很多同學眼裡都是小菜一碟,九十幾分的考卷多如牛毛。父母那時問我要不要去補英文,我去試聽了一次後就一口回絕這個提議。原因是,我不想在補習班內穿著綠制服從老師和同學手中拿回那張充滿紅叉叉的考卷。所以,我去玩社團、玩啦啦舞、玩球,就是不玩英文。

最後又靠著死背,我還是考上了臺大。但是其實在大學英文不好,你還是有千千萬萬種方法渡過必修和選修,包括找中文翻譯、請同學幫忙摘要、找外文系救援……。於是,到去北京前,我幾乎是能不碰英文就不碰英文。我不看英文文章、不跟外國人說話、不上英文授課的課程、不聽英文影片、不寫英文書信。反正,我成功讓英文消失在我生命之中了。

始料未及的Turning Point

去北京大學交換(對外當然是說我對中國大陸很感興趣,但是又來了,其實有很大一部份是我不想說英文)的半年裡,我認識了一位法國女生。我跟她是在一場Warming Party上認識的(也是被朋友帶去的,不然都是外國人的Party我根本能逃則逃啊)。我一開始用英文跟她打招呼,她卻用中文回應我。她說:「我來北京是學中文的,我可以說中文,不用英文」。一開始,我純粹因為可以用中文聊天而感到開心。慢慢的,我開始感受到我聽她說話的過程,就是英文母語人士聽我說話的感受。於是,我終於懂了──語言只是溝通工具之一的意義。我也終於知道──原來我英文沒那麼爛,但也真的很爛(意思是說,我絕對能夠和外國人溝通,只是溝通的深度因為單字詞彙不夠而無法很深入)。

回台灣以後,我努力認識外國人,用英文和他們溝通,當然有些外國人也會中文,會搭配使用(甚至試著努力學奇妙的外語)。以色列、美國、韓國、芬蘭、日本、印度、埃及等等,不只是用文字聊天,更是面對面的用英文溝通。我逐漸理解英文作為溝通工具的真正意義,也逐漸開啟對於異國文化的興趣。而我也開始學著看英文網站、英文論文、英文影片。或許我還學得不夠努力,但是我已經走了很大一步,而我相信我會越來越好。而我現在也知道,我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英文。它只是一個很方便的工具,讓我能理解更多更完整的「你們」。


英文與運動的成功嘗試(我還沒成功,但至少我已經「成功嘗試」),讓我發現我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服自己繼續逃避其他弱點了,於是開始針對自己的各種弱點進行實質的改善對策。這就是我說的承諾,就是我做這些改變的原因。

「Free Rice計畫」、「積極搭訕外國人計畫」、「運動計畫」、「語言交換計畫」、「寫飲食日記計畫」、「語言學校計畫」、「學習新技能」、「挑戰樂器計畫」…等計畫紛紛出籠(好啦計畫真的很多,但是我真的都有努力實踐)。

大概就類似發起了一個「自我挑戰極限」的系列活動吧,發起人是我,然後參加者也是我。沒有對很多人解釋過這些計畫,也沒有對多少人報備這個計畫的執行過程。從頭開始,是自己設定的目標、自己當參賽者,最後也是自己當裁判。

過程有沒有很崩潰、很疲倦、很恐懼的時候?老實說,到目前為止還真的沒有。於是我真的再度印證我前文所述的第二個啟示與第三啟示──原來要做到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是如此輕易、原來我已開始追求「過程」而非「結果」了。


這三個啟示送給你們:)

第一個啟示是──原來每天運動對是這麼難以想像的一件事情。
第二個啟示是──原來要做到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是如此輕易。
第三個啟示是──原來我已開始追求「過程」而非「結果」了。

我舉辦城市浪人(一個校園任務挑戰賽),就算是希望把自己這種挑戰舒適圈的精神帶給別人吧。

很幸運地有個好的開始,兩週內幾乎近千名粉絲,宥勝、賴樹盛、吳郁娟、高瑋呈、歐北來、尋找一個公平的夢、AIESEC、禮物公民、倒立先生、NTU Net Impact、還有九天內報名的一百五十位參賽者都給了我們好多好多回饋與幫助。我想,這是一個對的方向,也是我想做的事情。或許第一次還沒辦法做得很好很完整,但希望過程中,我們彼此都能享受著那些細緻的改變。


我在挑戰自己,希望你們也是。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外非常流行的影子實習,不是要你變成別人的陰影,那究竟是什麼

「對女孩更友善」美國十分流行的人性化交友軟體:Coffee Meets Bagel使用心得

我在北一女中學著當個「人」